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20世纪80年代的诗与情怀——由诗人海子的回望

来源:情报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李北葵: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背北岛的那个“高尚是……” 于慈江:《回答》。 李北葵:对,“世界,我不相信……” 于慈江: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

李北葵: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背北岛的那个“高尚是……”

于慈江:《回答》。

李北葵:对,“世界,我不相信……”

于慈江: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告诉你吧……”

李北葵:“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于慈江:对,“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李北葵:这种感觉,现在的小孩儿……现在小孩儿在打怪。吃饭的时候拿着手机在猛打怪。每个时代的人关注的都是不一样的。

……

于慈江:这是这篇文章,《文化反思的缩影与人格嬗变的圆雕——未名湖学院诗歌略观》。这里我评到了北大的学院诗,包括海子、西川们。可惜我把原来那本杂志给撕了。因为当时我出国的时候行李太重,又要带着它们,我就把我的文章撕下来了。所以,很多整本的杂志都扔掉了。特别遗憾。

于慈江:我这有跟海子的话,他说:“同样是文化的关注,海子则又显露出另一番面目,他不像邹玉鉴那样捡拾一些文化的边角料零敲碎打,而是尝试用组诗的形式营造一些结构形态,并企图通过最初始抽象的概括去接近古老的东方文化本体……”这个是1986年6月份写的。那个时候,应该没有什么人评海子的诗。我接下来又说:“在这个意义上,他比其他现代史诗的一般追求者明显高出一筹。而在整个未名湖诗坛上,他的诗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最接近诗的本质。”

李北葵:您的慧眼啊。

于慈江:对啊,真算是慧眼呀,我现在想想我……“但大概是太想成为艺术品了,太过刻意追求的缘故,他的诗中历史文化意识缺乏现实意识的基石,使本来的有目的的批判的追寻变成了原始崇拜,尚有待对自身做更一步的超越。然而无论如何,海子的更大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李北葵:伯乐啊。

于慈江:真的是啊,我应该是他最早的评论者之一。但是我不太认识他。

李北葵:这就正说明,您关注的是他的诗。要是认识他,就可能会被认为是跟他熟才……或是……

于慈江:说点儿好听的话,散布点谀词,谀词满嘴那种。

(访谈正式开始)

于慈江:说到海子,其实我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跟他相差一级吧——我是80级的,1980年考入北大,是中文系文学专业的,海子是法律系79级的。他比我小一点儿,应该是1964年生人,我是1962年。他不仅年岁小,上学也似乎比我早;我非但上学上得略晚,还因从白山黑水随父母南下夜郎国,投身所谓“三线建设”,而被迫在东北和西南不同时地的一年级连着蹲过三回。可是在学校的时候,我其实并不认识海子,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跟他的好朋友诗人西川比较熟,跟西川同班的女诗人陶宁也熟。他们西语系的人写诗和中文系的人写诗可能有一个区别:就是中文系无论是文学专业还是汉语专业的人写诗,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会比较重,往往会端着一个架势;西川他们呢,接受的更多是外来的影响,所以不是那么拘束。而学法律的海子入学时算是小神童,年仅15岁。和他类似的小神童北大也有一些,比方78级的李书磊,入学时年仅14岁,年岁上是师弟,1964年的,级别上他是师兄。他进北大进的是图书馆系,后来硕士的时候就转成了中文系,跟我是一个导师,比我早一届。

说到海子,说到李书磊,我想说的是,我跟所有这些人的渊源在于,我是当年北大的学生里面,几乎唯一一个全方位搞新诗诗评的。上研究生的时候,我是谢冕老师的学生,同门第一届的师兄是黄子平和张志忠,还有师姐季红真,他们都是77级左右的本科;然后第二届就是李书磊、钟友循和吴秉杰;然后就轮到我和张颐武,算第三届。和他们不同,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诗,这大概主要是因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恰好也是谢老师指导的,写的是流沙河其人其诗——我记得论文题目叫《不倦的蟋蟀吟》。

我手上的这本硕士毕业论文是硕果仅存的一本了吧,叫《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它的主体部分发表于1988年第3期的《文学评论》,是该刊当年的编辑部主任陈俊涛老师主动向我要的。我记得这篇文章引来了不少读者。比方说,在诗人北岛曾任教过的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就有一位叫Michelle Yeh的华人教授,台大毕业,中文名叫奚密。她1988年读到我《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这篇文章后,便按照文章后面的作者联系方式,用英文给我写了一封信,向我索要一些研究中国新诗的材料。我就给她寄了一大包书刊过去。几年之后,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学比较文学的时候,跟她有过一些电话来往,但是始终都没见到面,至今仍未谋面。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一直有神交。她后来在她写卞之琳的一篇文章里,也特意提到了我另外一篇反响不错的文章《新诗的一种“宣叙调”》。

文章来源:《情报探索》 网址: http://www.qbtszz.cn/qikandaodu/2020/1005/483.html



上一篇:证据在科技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情报主导的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模型与体系研究<

情报探索投稿 | 情报探索编辑部| 情报探索版面费 | 情报探索论文发表 | 情报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情报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