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报探索》栏目设置[08/03]
- · 《情报探索》数据库收录[08/03]
- · 《情报探索》投稿方式[08/03]
- · 《情报探索》征稿要求[08/03]
- · 《情报探索》刊物宗旨[08/03]
疼痛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疼痛医学是以诊断和治疗慢性疼痛为主的一门新兴临床平台学科,涉及麻醉学、运动医学、神经医学、风湿免疫病学、肿瘤学、康复医学等多个相关学科。为了提高我国疼痛理论研究和
疼痛医学是以诊断和治疗慢性疼痛为主的一门新兴临床平台学科,涉及麻醉学、运动医学、神经医学、风湿免疫病学、肿瘤学、康复医学等多个相关学科。为了提高我国疼痛理论研究和临床防治水平,1989 年成立了中华疼痛学会(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CASP),1992 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1]。2007 年,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 227号)要求,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 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标志着我国疼痛医学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特别是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后,疼痛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凸显,得到了各地主管部门及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3]。10 余年来,独立建科的单位从不足50 个增加到2000 多个,疼痛专业医师从不足千人上升至2 万余人。然而疼痛疾病的巨大医疗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学科人才队伍与学科发展的需求不相称。疼痛医学没有进入我国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体系,目前仅有部分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疼痛医学选修课;疼痛医学尚未列入独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仅在麻醉学规范化培训中有4个月轮转安排;疼痛医学临床医师缺乏系统规范的培养路径,目前主要依赖短期培训课程、进修等形式进行,严重制约了疼痛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4~7]。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继续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2019 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2019 版)》(医协函[2019] 481)中,将疼痛医学列为麻醉科的亚专科,然而何时开展疼痛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15 年开始,以“稳中求进、分步实施”为指导思想,分三批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以需求和胜任力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2018 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8]。为研究解决疼痛科临床医师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系统、规范、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疼痛科临床医师培养路径,2018 年底,我校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疼痛科现状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修订疼痛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和考核方案,并于2019 年开始在三家附属医院进行疼痛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为探索建立疼痛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疼痛科现状分析
我校的疼痛医学临床诊疗工作起步较早。20 世纪90 年代,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开设了疼痛门诊;2000 年,中日友好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等成立了独立的疼痛科或疼痛诊疗中心。2013 年我校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旨在“全方位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疼痛医学中心,制定并实施疼痛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我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的推进,2018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关专家提出开展疼痛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申请。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处随后进行了各附属医院和有关教学医院疼痛科现状和培训需求调研,包括疼痛科设置和诊疗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人员和培训情况等。
1.疼痛科设置和诊疗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中有12 家综合性医院,1 家肿瘤专科医院,其中8 家成立了独立的疼痛(医学)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占比61.5%;另有4 家开设了疼痛门诊或癌痛门诊,占比30.8%。在独立的疼痛科中,有6 家设有病房,床位数从2 张至30 张不等。年门诊人数超过1 万人次的有4 家。总的年门诊人次接近10 万,年出院超过4000 人次,年手术超过3600 例次。
2.疼痛科临床医师及其来源情况
在12 家设有独立疼痛科或开设疼痛门诊的医院中,除1 家医院疼痛门诊由麻醉科医师轮流出诊外,其余10 家医院均为疼痛科(门诊)固有临床医师,目前共有60 名。其中主任医师13 名,占比21.7%;副主任医师13 名,占比21.7%;主治医师18 名,占比30%;住院医师16 名,占比22.6%。这些医师有31 名来自麻醉科,占比51.7%; 20 名来自外科,占比33.3%;另外9 名来自其他专业,占比15%,包括中西医结合科、内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
文章来源:《情报探索》 网址: http://www.qbtszz.cn/qikandaodu/2021/0517/1217.html